司马懿一家在掌握曹魏政权后,曾有人劝说他们杀了刘禅,但是司马昭死活不同意,听说这都和刘禅投降后写下的3个字有关。
当时,司马昭让人把这3个字倒着读了一遍,在场的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从继承人到阶下囚公元207年,蜀汉皇帝刘备中年得子,和妾室甘夫人生下了刘禅。
据说甘夫人是因为梦到了自己仰吞北斗才怀孕,所以就给刘禅取了小名——阿斗。
刘备对刘禅非常喜爱,因为同样是这一年,他还在隆中三顾茅庐,请到了对自己政治生涯非常重要的一位谋臣——那位“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诸葛亮。.
诸葛亮到位后,对蜀汉的帮助非常大。
在他的帮助下,蜀汉短短几年就从一穷二白的状态成长到了可以跟曹魏、孙权阵营分庭抗礼、三足鼎立,这让北边的曹操看了非常眼红,终于下令挥师南下,把刘备赶到了西边的荆州去。
刘禅从小生活在战乱中,有过被刘备抛弃的经历。
比如,长坂坡之战的时候,刘备就抛弃妻子,和张飞、诸葛亮等人骑着快马逃了出去,还是赵云在半路跑回来,把甘夫人和当时还没有满周岁的刘禅救了出来。
但再穷不能穷教育,刘备对刘禅的教育还是非常重视的,可谓是用心良苦。
他让刘禅向诸葛亮和伊籍拜师,学习骑射,熟读典籍,想把他培养成一代明君,光复汉室。
刘备很注重仁德教育,让刘禅熟读《礼记》,学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道理。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也是刘备的名言,他一直让儿子记着要靠大德而不是小惠来治国,要以大局为重,不过度计较私人恩怨,像他对待昔日的仇敌刘巴就是这样做的,对他大加重用,打造了爱才惜才的好名声。
刘备在遗诏中还让刘禅多读《汉书》《商君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除了常怀仁德之心,还要学习军事谋略,治国理政的方法,补足自己的短板。
在临死前,刘备告诉诸葛亮说,自己其实并没有对刘禅寄予厚望,如果他是个人才那当然好,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但如果诸葛亮看刘禅实在是不行,那也没关系,可以自己看着办。
诸葛亮听了,马上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狠狠地向刘备表了忠心,表示会竭尽全力辅佐刘禅。
刘备听了很感动,把儿子拉过来说,以后你就把诸葛丞相当爸爸吧,一定要跟着他好好干。
其实,当时刘备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刘永,一个刘理,刘备之所以会把继承人的位置交给刘禅,就是因为他看重了刘禅的能力,而不仅仅因为刘禅是长子。
当时,诸葛亮也夸过刘禅,说他“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刘禅并不只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草包,他还挺能干的。
后来,十六岁的刘禅的继位,在诸葛亮等得力臣子的辅佐下,把蜀汉治理得很好,可以跟曹魏平分秋色。
建兴十二年,在知道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刘禅下令成都宵禁,以安定局面。
他还第一时间追封诸葛亮为忠武侯,又为蒋琬、费祎、姜维等授予官职。
执政期间,他没有过大兴土木、肆意残杀的行为,终止了劳民伤财的北伐,让百姓休养生息。
他还多次在国内进行大赦,让自己的三位公主下嫁给功臣子孙,对臣子也特别仁厚,诏令写得感情真挚,特别动人。
可以说,刘禅执政时期的这些表现都是很不错的。
只可惜后来他开始一个劲儿地放飞自我,被黄皓这些宦官牵着鼻子走,让黄皓总览朝政、玩弄权术,也让蜀汉走向了颓败,很快就被曹魏给攻下了,而他自己也成了别人的阶下囚。
公元263年,司马昭决定攻打蜀汉。
当时在大军中做先锋的是钟会,邓艾带着15万大军在后面打辅助,而蜀国这边只有一个六十多岁的姜维能勉强干架。
对战时,姜维决策失误,导致蜀国的斜谷、子午谷这些要塞很快就失守了,钟会带着三路大军吞并了汉中,马上打到了成都,姜维只好布置了10万大军去镇守剑阁。
随后,邓艾的大军还开展了偷渡阴平的行动,蜀军就这样全线崩溃,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在绵竹战死了,姜维还血洒魏国宫殿。
战争已经打到了这个地步,刘禅没办法,只能打开城门,准备投降了。
阿斗的锦囊妙计话说刘禅被俘虏后,被魏国大军直接送到了洛阳,并在那里得到了安乐县公的封号。
但是他一点都没有自暴自弃,过度悲伤,反倒是学着自己堂哥汉献帝刘协的样子,在封地里把小日子过得很是逍遥,都有点“此间乐,不思蜀”了。
据说,这是刘禅知道司马昭担心自己可能会谋反,故意表现出来的。
当时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特地在宴会上让人奏蜀乐、舞蜀戏,蜀汉的旧臣听了都有些失落,有些人还直接哭了起来。
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老家,刘禅的回答让人很意外,他说这里就很好,有这些音乐、好戏就够了,他是一点都不想蜀汉了。
为了让司马昭进一步放心,刘禅后来还让人在府邸的大门上挂了一个牌匾,上面写了三个大字:中山寨,反过来读就是“在山中”。
意思是说,自己早就已经归隐田园,不过问政治了,你司马昭根本不用白费功夫来担心我这一介山野村夫。
另外,“中山”二字还暗指西汉汉景帝的第7个儿子——中山靖王刘胜。
《汉书》中提到,中山靖王当时就是个享乐派,他认为诸侯王每天看看歌舞就够了,还经常教唆自己的兄弟们跟自己一起放纵享乐。
刘禅拿这个胸无大志、玩乐一生,生了一两百个娃的祖先自比,是要告诉司马昭自己后半生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志向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大鱼大肉、玩乐人间就好。
看刘禅这样放肆自己,司马昭这下终于是彻底放下心来了,此后再也没来找过他麻烦,让他在64岁的时候就安安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后来,司马炎篡位建立了西晋,连曹魏都已经不在了,刘禅还是安稳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禅是一个非常懂得进退之道的人,改朝换代了就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老老实实地讨生活,面对危险就夹着尾巴做人,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
都说三国战乱,“剩者”为王,能不能活下去才是真本事,在这一点上,刘禅有他的过人之处,他不是扶不起的阿斗,而是乱世中有自己小智慧的真英雄。
后人还分析过,刘禅确实是继承了刘备的仁慈之心的,早年在曹魏打来的时候,他完全可以选择主战,但这样就会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为老百姓带来灾难。
刘禅出城投降的做法,虽然没有在史书上给自己留下一个伟光正的明君形象,但是却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是值得称赞的。
其实当时的情况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的,“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就算刘禅下令打战,恐怕蜀汉也会成为他人的囊中之物,刘禅投降的做法是从大局出发的明智之举。
司马昭之心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司马昭对刘禅一直咄咄相逼,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政治野心是很强的,从来不会允许有人威胁到他的统治地位。
其实他在曹魏很早的时候就是这样。
那时,曹操的重孙曹髦还在位,他就整天觊觎皇位,上朝跟小皇帝同起同坐,搞威胁恐吓,最后把19岁的小皇帝活生生地给搞死了。
他对于刘禅也是同样的心态,但刘禅比曹髦聪明,懂得对他处处忍让,没有硬刚,因此得以保全自己。
说起司马昭的性格,作为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他和他的父亲完全不同,后者一生低调隐忍,讲究谋定而后动。
司马昭可以说是完全不一样,他总是把所有的野心和欲望都写在了脸上,特别喜欢争强好胜,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包括诸葛亮在内。
当年司马昭出征祁山,应战诸葛亮的时候,就觉得父亲已经年纪大了,行事太过小心谨慎,没有请示就私自带了一批人马出去,把蜀军一支十几人的小部队给杀了,他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立了大功,殊不知是犯了军中大忌。
司马懿看儿子一点都不知悔改,只能自己暗暗叹气。
司马昭哪里知道,他的自作主张其实是早就中了诸葛孔明的诱兵之计了。
原来,诸葛亮知道蜀军如果把战线拉得太长,粮草可能会供应不上,就想引诱魏军速战速决,没想到司马昭真的上钩了。
但是,司马昭一点都不知错,还严刑逼问蜀军的俘虏,打听到了诸葛亮把粮草都囤在了上方谷,就又私自带兵准备把那里一把火烧了,哪成想诸葛亮早就在那里严阵以待,结果司马昭自投罗网。
司马懿为了救儿子,带着司马师冲进了诸葛亮的包围圈,结果父子三人被烈火困在了里面,要不是突然天降大雨,他们父子三人就要这么白白没命了。
这件事情之后,司马懿自知已经保不住这个好大喜功、行为冒进的儿子了,就下令把他斩首示众。
幸亏当初和司马昭一起私自外出的将领们为他求情,才让他免于一死,只是打了200军鞭就不了了之了。
这点小惩罚明显不能让司马昭马上悔改,他觉得一切都是因为父亲太过小心谨慎了,就想激一激父亲,改改他的性子。
很快,他结交到了司马懿死对头大将军曹爽的心腹何宴何驸马,诱使何晏逼迫曹爽在朝堂上对自己老爸各种针对,加速了二者之间的矛盾。
司马昭为了一步到位,还直接把自己的大嫂夏侯徽给掐死了,让曹爽借机发难,带走了他的哥哥司马师,司马懿为了救自己的大儿子,跪在曹爽面前,受尽了羞辱。
这次的事件之后,司马懿假装中风,在家里躺了三年,曹爽以为他已经彻底不行了。
没想到曹爽有一次去帝陵祭祀的时候,司马懿带着3000死士,直接攻占了洛阳,夺取了政权,让司马家彻底翻身了。
而司马昭则趁着大哥受伤、父亲养病,残忍地杀害了为曹氏宗亲求情的人。
等到后来司马懿知道一切都是司马昭捣鬼的时候,已经为时很晚了。
曹操戎马一生,挟天子而令诸侯,没想到最后亲手打下的魏国却都落在了司马一家的手里,可见司马氏,特别是司马昭的手段毒辣,真的是堪比曹操的野心家。
据说,曹操早年曾做过一个三匹马在一个马厩里吃草的梦,这里的三匹马就是司马家的父子三人。
司马昭一生疑心他人,用尽权术,杀了无数人,但最后却就是放过了一个或胸无大志,或聪明绝顶的刘禅,所谓的“一物降一物”,大概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