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15日,一位老人因为腹中的剧痛被送往普林斯顿医院,此时他的主动脉已经扩张到了正常血管直径的150%。三天后,由此引发的脑溢血夺走了当时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的生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享年76岁。当时负责尸检的病理学家托马斯哈维其实并不关心爱因斯坦的真正死因,而是十分好奇他为什么会这样聪明。面对着当时世界上最聪明的尸体,哈维开始纠结起来,他当时想,如果按照爱因斯坦的遗嘱查出病因之后就会被火化。而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可以零距离的研究世界上最聪明的大佬,如果能够取得成果,不但名利双收,还会颠覆整个医学界。烧掉它,实在是太可惜了。巨大的好奇和探究欲最终战胜了哈维的理智,在距离爱因斯坦医学死亡的八小时之后,哈维悄悄地锯开了他的颅骨,完整地取出了爱因斯坦的大脑并藏了起来。然而哈维只是一个病理学家,对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研究一窍不通,所以哈维在面对爱因斯坦的大脑时,除了称重和拍照什么也做不了。
现在人类成年男性的大脑平均质量是1350克,而哈维测量的结果显示,爱因斯坦的大脑质量是1230克,比正常人还少了足足二两半。如此看来,人类的聪明程度与大脑的绝对质量关系并不大。后来这颗可怜的大脑被切成了240块。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其中的奥秘,在1980年代的研究发现,爱因斯坦大脑中的神经角质细胞,比普通人多出73%,在2012年的研究又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顶叶比常人大了15%,后来人们把焦点又放在了偏执体上等等。可是大脑这些部分所控制的区域都不是爱因斯坦的强项所在,因此这些理论都没法让大多数的人所信服。而渐渐的,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开始相信这样一种说法,人类的大脑只开发了不到10%,大多数的人只能使用大脑的5%甚至3%,如果能够使用大脑超过7%,就已经是天才般的存在了,而爱因斯坦的大脑利用率已经达到了13%。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一些研究远古地外文明的人认为,人类的大脑之所以没有被全部的开发利用,是因为基因中的某些部分已经被远古时期造访地球的高智能生命锁死,目的是为了防止人类的科技发展过快。这个理论也为各种科幻电影提供了基础素材。经过了《超体》、《永无止境》这样的科幻电影渲染之后,甚至让很多人都相信,如果大脑潜能开发超过50%,就可以唤醒人类的超能力,如果达到100%,就等同于神一般的存在。对于这样的说法,你觉得可信吗?这个科学界最大的都市传说源自一位智商比爱因斯坦还要高出一个层次的天才。事情要从120年前说起。1898年4月1日愚人节这一天,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当中,这个人叫做威廉詹姆斯希德斯,他6个月开始说话,18个月就可以阅读纽约时报,6岁的时候自学成了解剖学和逻辑学,还可以通过自创的对数算出历史上任意一天是星期几。8岁学会了包括拉丁语、希伯来语、俄语等的8门外语,而且还自创了一门语言。11岁时被哈佛大学破格录取,成了当时哈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新生。在进入哈佛不到一年,希德斯就在高等数学领域有了很高的造诣,并在100多位哈佛教授和学生的面前进行了关于思维体的讲座。那场讲座上的教授坚信希德斯将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在希德斯的天赋面前,IQ测试的数值已经爆表,人们推测他的智商至少在260到300之间,相当于1.875个爱因斯坦。而这个天才少年的养成和他的父母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他的父亲鲍里斯西德斯。鲍里斯希德斯是一位来自乌克兰的犹太移民,同样是一个智商极高的天才,曾经在七年之内获得了哈佛大学四个学位,其中最让他引以为傲的是成为了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的关门弟子。
也正是因为对导师的崇拜,不仅让威廉詹姆斯成了自己儿子的教父,还直接将孩子的名字命名为导师的名字。威廉詹姆斯希德斯鲍里斯席德斯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已经下定决心要释放他儿子隐藏的潜力,因为他认为年幼的儿子代表了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在现实的世界当中检验他的导师曾经提出的一项理论。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始终认为人类只使用了一小部分的身心资源,并发表在了1907年的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当中。后来随着天才少年被媒体的大肆报道,父亲鲍里斯坚信他的儿子被培养成了不世出的天才少年,印证了他最崇拜的导师的理论。可是人们没有注意到的是詹姆斯所说的,其实是身心资源,而并非大脑,也没有提及任何的百分比。但是为什么后来却出现了所谓的10%利用率,同时又和大脑联想在一起呢?1920年美国生理学家卡尔拉什利训练小老鼠走迷宫,然后去寻找食物。小老鼠学会以后,卡尔就会切掉他们的一部分脑皮层,然后再与之前进行对比。卡尔发现开始切除的时候,老鼠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依然可以按照训练找到食物。于是他就一直切一直切,切到一半以后,老鼠似乎依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直到卡尔切到了一个脑区时,发现这个区域对小老鼠钻迷宫的影响非常的大,卡尔把这个区域归结为“活性区域”,而其他对小老鼠钻迷宫影响不大的脑区则归结为“非活性的区域”。而且卡尔发现,他对活性脑区切除的越多,小老鼠就会变得越傻,找不到食物。因此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因为老鼠大部分的大脑是没有被开发利用的,所以即便是被切除掉,也对老鼠没有什么影响。1923年,奥地利的医生弗洛伊德提出了冰山理论,说人的意识就像冰山一样,只有露出表面的部分才能被别人和自己看见,可还有隐藏在水下的很大一部分是人们不能轻易看到的,也就是“潜意识”。但是结合老鼠大脑切除的实验,人们就将冰山理论曲解为人脑潜能的开发程度,把表面的小部分理解为已经开发的脑潜能,而另外的绝大部分则被认为没有开发出来。
后来在1936年,卡耐基出版了著名的《人性的弱点》,在罗尔托马斯为这本书写的序言当中有这样一句话,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教授过去常说,一般人只使用了他潜在心智能力的10%,这句话随着人性的弱点在全球热销传遍了全世界。10%这个数字也印在了大多数人的脑海当中,再配上那场著名的小白鼠切脑实验,人类大脑最多只能开发使用10%的都市传说就这样席卷了全世界。根据调查,世界上相信这个理论的人类超过了65%,相比之下,直到2016年,相信进化论的人才只有54%。那我们就先从“进化论”说起,进化论本身也许不够完善,还存在着某些争议,但无论是遗传还是基因突变,物种进化的本质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物种都会遵守这样一个法则,使用或者是失去。也就是说,如果有机体停止使用某些器官,它们就会慢慢地适应,之后退化直到消失。比如洞穴鱼在暗无天日的地下世界生活了千百万年之后,眼睛已经完全消失了,而动物的大脑同样是经过数百万年的自然选择不断进化所形成的,虽然人类的大脑只占据着体重的2%,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结构,大脑在氧气和营养上的消耗是巨大的,就算是你坐在那里休息,什么都不想,它也依然需要整个人体20%的能量来维持所有的大脑功能正常运转。因为大脑皮层不但会调节躯体运动,整合各种感觉、控制语言的最高级中枢,同时又具有抑制整合情绪的功能,甚至还在时刻准备着进行应急反射。比如一个人喊你一声的同时扔向你一个苹果,正常人就会下意识的接住,而不是无动于衷,这些都是大脑时刻在运转的结果。相比之下,许多脊椎动物物种的成年大脑只消耗身体能量的2%-8%。这意味着,如果我们真的只使用了我们潜在脑力进化的10%,贡献出这么多的能量来维持整个大脑的功能,对于进化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拥有一个体积更小,效率更高的大脑,才能更加的凸显出生存的优势。所以从进化上来说,大脑是不可能仅仅开发了10%的。
可是卡尔的老鼠实验又怎么解释呢?其实在当时,由于相关的知识盲区,卡尔所切除的部分脑区其实是属于初级的视觉皮层,当他被切掉的越多,导致的视觉受损就越严重,小老鼠的视野范围会变得越来越小,慢慢的看不见,最终导致了寻找食物变得越来越困难。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已经可以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功能性的磁共振成像技术来监测大脑的活动。研究发现,大脑的每个部分的功能都是不可或缺的,当一个人在做特定的任务时,大脑的不同部分是在协同工作的,哪怕只是活动一下手指,也是上亿个神经元协调工作的结果。即便是在睡觉的时候,大脑也会处在一个不断活动的状态。因此,与大脑开发10%的都市传说恰恰相反,目前人类还没有找到一个完全不活跃的大脑区域,这意味着人类的大脑其实已经被开发了100%。大脑利用率不到10%的广泛流行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原因,那就是利益。成为绝顶聪明的天才是每个人所希望的事儿,所以小白鼠实验、超高智商的天才培养、冰山理论以及卡内基著作的畅销都成了营销故事当中最好的素材,再加上一些相关科幻电影的渲染,使得更多的人相信了这个都市传说。这也意味着更多的人期待一种尖端的技术或者神奇的药物可以解锁它,让他们在一夜之间成为超级天才。所以当有人告诉你可以利用剩余的大脑潜力来提高智慧,你要做的就是紧紧的捂住钱包。
其实你的大脑和爱因斯坦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人与人之间的大脑相似度高达94%,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创造力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并不是因为大脑使用率的不足,而是在于神经元的数量以及单个神经元的链接数。人类的大脑大概有800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并不会直接相连,而是会形成一种叫做突触的结构,可以通过神经递质将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进行传递。我们任何的行为、想法、念头或者是知识点在大脑当中都是一个信号,那么你的知识越多,想法越多,所形成的突触就会越多,而当你的知识越牢固,想法越熟练,突出的结构就会变得越强大。反过来,这个知识点或者是想法的突出结构越强大,意味着知识点的记忆越深刻,想法和动作就越娴熟,每一个神经元最多可以发出8000个突出。但是,一般人实际发出的连一半都达不到。比如张三的大脑有9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平均有5000个突触链接,那么张三的知识量就有900亿乘以五千四百五十万亿个,而李四的大脑有8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平均有2000个突触链接,那么李四的知识量就有800亿乘以两千一百六十万一个。虽然这是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理解所做出的一种量化比喻,但是两个人的知识量差距确实是巨大的。我们在每天的所有活动与思考时,在大脑里面实际上就只发生这两类活动,一个就是在强化已经形成的突出,另一个就是在形成新的突出,也就是学习到新的知识。而这些突出的结构越强大,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就越紧密,那么在同样的工作要求之下,大脑就可以更快的调集更多的神经元,进入到活跃状态。大脑传递信息的效率就会更高,那么外部表现出来的就是更聪明、更熟练。反之,大脑调集活跃的神经元数量过少,大脑传递的信息效率就会低,外部的表现就是笨拙、反应慢。而我们大脑中的电信号是通过信息刺激所产生的,产生之后又会引发连锁反应,那么这就赋予了人类大脑更强的一种联合能力。
由一个神经元受到刺激,最多可以发出8000个知识点的链接,而这8000个知识点它又激活了8000个神经元,如果每个神经元又发出8000个知识点链接,就意味着最初的一个知识点会产生的连锁反应,而激发出无数的念头和联想,我们的创造力就这样产生了。但是人脑的神经元并不是天生就拥有8000个链接的突触,多数的人在一生当中,平均每个神经元所拥有的链接突触其实连8000的一半都不到。因此,想让大脑变得更聪明,本质上就是增加神经元的数量和增加突出的数量。研究发现,大脑的海马体中每天可以产生大约700个新的神经元,除了自然生长的神经元,也可以通过学习、运动和健康的饮食来促进新的神经元生成,而压力、睡眠不足和酒精则会阻碍新神经元的生成。而增加突触的数量,就是通过主动的学习或者是思考,不断产生新的突触,然后再强化它们。这就是为什么善于主动学习和勤于思考的人往往会变得更加聪明。所以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并不是因为我多聪明,我只是比常人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而已。另外,突触还有这样一个特点,它是动态形成与动态削减的,用的多的突触就会被强化,用的少的就会被弱化,甚至会被消除,或者是被其他的信息占用。外部的表现就是遗忘和记忆衰退。这一点在进化方式上和洞穴是一样的,比如不喜欢主动思考,懒得动脑的人,整天对着电视或者是电子设备的时候,大脑就处在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是得不到主动信息刺激的,那么这种就基本不会形成有效的新的突出,所以封锁人类大脑的不是外星人,而是我们自己。